第一百三十六章 全家老小一波流 (第1/2页)
一夜筑城在演义中有许多经典战例,比如夜间浇水铸冰为城,又比如木下藤吉郎将圆木扎成木筏顺流而下,一夜之间筑起墨俣城,但这些战例不是民间故事就是演义,在历史上是不是真发生过,实在难说。
像是木下藤吉郎一夜筑起墨俣城八成就是编的,这故事起源自《绘本太阁记》,然后又被抄进了《武功夜话》,而前者是江户时期的话本,后者在现代已经被大部分学者判定为伪史,很多地方都是瞎鸡儿乱编的,和各种考古证据根本对不起来。
最重要的是,原野以前日常闲聊时问过阿满,发现墨俣城早就有了,她爷爷年轻时就去过好几次,现在那座城仍然在,是斋藤家防御织田家的重要前哨基地。
所以,一夜筑城基本是在吹牛逼,是演义故事里的噱头,在现实世界几乎没有任何可操作性,更别提原野去实地勘察了一下,发现自己需要在山上建一座堡垒,在河边修两处小型堡垒,以及在山和河之间筑起一座城做为防御核心,最好再有一些小型堡垒用来弥补空隙,以确保港口的绝对安全。
简单来说,他需要修筑一小段“长城”,才有资本和今川家这个庞然大物狠狠干上一架,才有资本护住港口,不会被敌人围困而死。
这工程量放在古代简直吓死人,原野在实地勘探过几次后,回来后像拉磨的驴一样转了半天,然后就带上一大队苦力搭船出海。这次一路往西,跑到了海西郡才又挑了个荒凉地方上岸,又一头扎进伊势山脉之中。
几天后,他拉回了小半船火山灰、火山渣,以及少量混在里面的凝灰岩、多孔岩。
以这时代的筑城技术,凿石筑基,垒土为墙,伐木建楼,真想要把城建起来,没有三五个月就别想了,一两年都不稀奇,而这么长的筑城时间,足够今川家把他赶下海三五次。
所以,古典筑城法肯定不行,他觉得还是直接浇铸成形比较好,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在今川家赶到前,他勉强能有一个可以依托的、能经受住严厉考验的阵地。
那如果想浇铸建筑,就需要用到混凝土,而想用混凝土,就要有水泥,而想在这时代生产水泥,大概只有火山灰水泥一条路可以走。
这玩意不是什么新鲜东西,公元前就有了。
比较知名的建筑物,比如建造于公元前27-25年的罗马万神庙(公元120年重建),就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圆顶,直径43.3米,其材料为浮石、多孔火山岩、火山灰、石灰混合而制成的“罗马混凝土”,轻便又坚固,历两千年仍然完好,是现代罗马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。
像是著名的罗马斗兽场,同样用到了混凝土,地基采用致密混凝土,由火山灰水泥和石灰石制成,能够承受斗兽场巨大的重量;拱门和圆顶则采用轻质混凝土,如轻质浮石混凝土,也就是以火山灰水泥为基础,添加了浮石等轻质骨料的混凝土,在保证结构稳定的同时减轻了整体重量。
这建筑物现代也在,虽然塌了一多半了,但那和建筑材料没多大关系,仍能说一声历两千年不倒,非常坚固。
此外像是庞贝古城、古罗马大浴场、延绵数十公里的古罗马高架引水渠等建筑物,都大量使用过火山灰水泥以及火山灰混凝土,历史已经证明过这种建筑材料的可靠性和便捷性。
至少中学课本上是这么说的。
原野感觉自己可以学习一下罗马人,也用用火山灰水泥,这样至少不用去开采石头或是一层一层垒土了,能节省大量时间,建造速度也会快很多——垒土为墙不简单的,土很讲究,要多种土混合在一起,里面还要添加各种乱七八糟的黏合材料,更是需要一层一层捶打,不然根本立不起来,或是不够坚固,建造起来非常时间。
总之,现在只有火山灰水泥一条路可以走了,原野带人去偷了大半船火山灰回来,然后就开始尝试配制火山灰水泥,而这玩意公元前就在大规模使用了,配方非常简单——将火山灰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就行了,根据火山灰的成分不同,比例大概3:1或2:1。
等混合好后,就是原始的火山灰水泥了,再把水泥混合合适的石子,比如同样由火山喷出来的、海绵状的多孔岩,或是干脆加入河砂、鹅卵石,混凝土也就算有了。接下来便是以竹木框架约束,加水灌入,在其成形期间以湿麻布覆盖,降温免其涨裂,静待一周左右,最终就可以得到符合心意的“预制件”。
整体过程非常简单,几乎称不上有任何技术含量,而“预制件”出来后,原野亲自拿铁锤捶了十几下,才勉强使其破损,确认中学课本比曰本史书靠谱,没在忽悠人,这确实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建筑材料,唯一的缺点是比较怕冷——在严寒地区这种水泥用不了,会变得非常脆,但不要紧,知多半岛比那古野这里还暖和,冬天最低气温也难以到达零下,水都不结冰的,水泥不可能冻坏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