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一看文学 > 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 > 第405章 四两拨千斤

第405章 四两拨千斤

第405章 四两拨千斤 (第1/2页)

“考举?”
  
  “考什么?”
  
  “谁考?”
  
  “考中当真能做官?”
  
  如果这个时代有热搜,那今日的头条,必定是这一连串有关科举的爆炸性新闻。
  
  即便没有所谓的热搜、头条之类,舆论也依旧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,迅速以长安为中心四散,并引发了剧烈的轰动。
  
  单靠学识就能做官!
  
  对于后世人而言,这是一个很正常,也很容易理解的概念;
  
  甚至即便是在这个时代,有学识就能做官,也同样是一个成立的命题。
  
  但关键在于:不同于后世,政府可以轻易组织起一场决定官员录用的考试——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,是几乎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学识,足够支撑自己成为官、吏的。
  
  后世的知识分子想考编制,不过是百十来块钱的报名费,外加一轮笔试、一轮面试,以及只需要坐等结果的政审而已。
  
  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竞争压力、成功难度都极大,但至少每一个有志于此,且家世清白的人,都有资格踩上那架独木桥,然后和其他竞争者去挤、去推搡。
  
  但在这个时代,知识分子想要跻身官僚阶级,最难得不是竞争、不是通过独木桥走到对岸;
  
  而是找到独木桥在哪里,以及,如何踩上独木桥。
  
  在后世,民众跻身体制的渠道有哪些?
  
  考试竞争;
  
  人才特聘;
  
  重大贡献者,即其直系后人照顾等。
  
  即便其余渠道与绝大多数人没有关系,但至少第一条:考试,是面向普罗大众的。
  
  而今汉室呢?
  
  举孝廉,举力田,举贤良方正——看上去是五花八门,但归根结底,却不外乎‘察举’二字。
  
  与之对应的,自然就是华夏封建时代相对先进的科举制度,以及后世新时代的公务人员考试。
  
  那察举和科举,区别到底在哪里呢?
  
  看上去不过一字之差,然实则,却可谓是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  
  按照后世所记载的历史记录,华夏封建时代的科举,大概可以笼统的归结为:从乡、省,再到国等三层或以上筛选机制,筛选出文化水平过硬的优秀知识分子,而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,再任用其为官员。
  
  能过第一关的,也就是乡试中举的举人,便已经能做基层的官员;
  
  过第二关,即省考及弟的进士,已然具备了成为基层主官的资格。
  
  至于殿室过关的贡生,在翰林院沉淀几年,甚至都可能从京官起步!
  
  即便比起后世健全、完善的科考制度,还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弊端,但在封建时代,也已然算得上十分详尽。
  
  尤其是比起如今汉室,这套看似落后的科举制度,就显得无比先进了。
  
  如今汉室,乃至于未来数百年,华夏文明统一政权筛选知识分子,以壮大官僚队伍的手段,都只有察举、征辟这两个渠道。
  
  其中,前者大致是以身份尊贵,或高官显爵者做担保,举荐某人担任某一职务,并承诺‘肯定不会出问题’,且愿意承担连带责任。
  
  即:某个大官如郡太守、当朝九卿,又或是某个贵人如侯爵乃至宗亲诸侯,当他举荐的官员出了问题时,那无论他受不受惩罚、吃不吃挂落,都免不得要担上一个‘识人不明’的污名。
  
  在这个道德、名声大于天的时代,识人不明,那基本就等于轻微程度的道德败坏。
  
  这就导致绝大多数有资格、有权力举荐官员的达官贵族,都并不很乐意去主动举荐。
  
  即便偶有举荐,也都是实在实在推辞不掉——要么是挚爱亲朋、骨肉兄弟求上了门,要么是自家晚辈磕头哭诉;
  
  至于某个本不愿举荐的达官贵族,被一个一眼就能看出‘非池中物’的潜力股所打动,更是只有话本里才会出现的美好童话。
  
  或者说,不过是某个怀才不遇,即将饿死的穷书生,临死前的幻想罢了……
  
  举个非常浅显的例子。
  
  ——贾谊!
  
  ——贾长沙!
  
  有够大名鼎鼎了吧?
  
  十几岁的年纪,其才学便传遍了小半个关东,但凡有点见识的人,都说汉家这是出了个治世之大才!
  
  等到快二十岁时,其贤名可谓是传遍了大半个天下,就连朝堂内外,都开始流传起有关此人的舆论、八卦。
  
  按理来说,这么个‘一眼开门’,只要押注就受用无穷的史诗级潜力股,应该有的是人愿意担保、举荐的吧?
  
  事实却是:即便是贾谊的恩师,先秦御史、汉开国元勋,当时的计相、后来的汉相北平侯张苍,都没有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做担保举荐!
  
  最终,还是太宗孝文皇帝在宫中,被‘贾谊’这个人名磨得耳朵都起茧子了,却愣是等不来一个重臣愿意举荐他;
  
  不得已,太宗皇帝只能动用汉家除察举外,仅存的第二个官员录用渠道:征辟。
  
  所谓征辟,顾名思义,是皇帝动用皇权,以近乎强行征召的手段,把人接到都城来。
  
  只是毕竟是对待知识分子,即便是强行‘征’,也依旧是充满人文关怀、给足受征者体面。
  
  用这个时代更常用的说法来讲:征辟者,非名士不可受,非天子不可行;
  
  即征,安车驷马往相迎,沿途起居,皆比诸侯……
  
  说白了,就是用最温和、最敬重的态度,把人家好声好气请来长安,见一下当朝天子。
  
  这个过程中,唯一和‘强制’有关联的点,也仅仅是受征辟者原则上不可拒绝——无论最终是决定入仕为官,亦或是婉拒回乡,都必须应征走一趟长安。
  
  只是从这个规格——动不动就‘名士’‘天子亲召’‘安车驷马以迎’等字眼,就不难看出:征辟制,与其说是在找人做官,倒不如说是在请国宝级人物出山。
  
  你给足他面子,他也不拂你的面子——坐上你派去的安车驷马,来长安见你这个皇帝一面。
  
  然后你俩聊聊国朝大政、孔孟之道之类的哲学问题;
  
  最后,人家愿不愿意帮你治理国家,还得看人家的心情——看人家瞧不瞧得上你,以及这个属于你们家族的王朝。
  
  若愿意,那你不说是感恩戴德,也至少得拿封侯拜相的规格对待人家;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,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