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5章 四两拨千斤 (第2/2页)
若不愿,你也得是怎么把人接过来的,就怎么把人送回去,安车驷马、将相之礼,该有的半点不能少。
想当年,太祖高皇帝就曾试图通过征辟,邀请四位先秦遗老——故秦七十博士之四的商山四皓出山,辅佐自己治理汉室。
结果人家压根儿就看不上沛公,更看不上当时,还处于重建阶段都还没开始的、相较于国家,更像是草台班子的所谓‘汉室’。
于是,原则上不能被拒绝的征辟,被四个老人家水灵灵的以‘老迈体弱’‘不便远游’婉拒。
你说你不来就不来吧;
好歹也算是给了个勉强能糊弄过去的借口。
但凡你从此再也不来长安,那人家汉高祖脸上,也不至于彻底挂不住。
偏偏后来,人家的儿子、太子刘盈一叫,你们四个‘不便远游’的家伙又屁颠颠来了长安。
来了长安不说,还时刻不离太子刘盈左右;
时刻伴随太子左右不说,还堂而皇之的陪着太子,去见被你们拒绝的天子刘邦!
只能说,打脸也没打这么响的……
当然了;
这四个老家伙后来,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无礼,而遭受什么苛待。
表演结束了,刘盈储位稳固了,天子刘邦照例问了嘴‘真不帮我治理天下?’,就又把四个老家伙好声好气请回商山去了。
说到这里,其实就不难发现如今汉室,仅有的两个官员选拔制度:察举制、征辟制,各自有怎样致命的弊端了。
——察举制,理论上确实能为汉家,提供质量合格的储备干部;
但由于察举制所包含的责任连带,使得察举制实际上的效率,低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。
就刘荣目前所掌握到的准确数据,自有汉以来,足近六十年的时间,汉家前前后后,总共通过‘察举’这一渠道,获得了不到千人的官员补充。
其中,过半都是举‘孝廉’,即因孝顺亲长而被立为典型。
这些人及其后代,大都集中居住于长安城西北角,于东、西二市毗邻的孝里。
至于职务——大都是从四百石左右的地方县官开始,而后不久因种种原因罢官回家,住进了朝堂分配于孝里的房子,耕地为生。
余下不到一半,四百来号人,又有足足三百六十多人,是举‘力田’。
所谓力田,顾名思义:很会种田的人。
和举孝廉一样,举力田者,也同样是被地方官府出于舆论层面的考虑,而专门立的典型。
只是不同于孝廉门举家搬来长安,再经短暂的官僚生涯后重归农民阶级——力田们在得到举荐后,大都成为了隶属原内史属衙,现大农的农稼官。
即便是在得到编制后,他们也依旧在发挥‘力田’的作用,指导、帮助百姓更好的种田,并以此推动汉室的农业发展。
余下的极小部分,满共不过三、四十号人,才是察举制真正的核心:举贤良方正。
何谓贤良方正?
字面意思,自然是因品性贤良、德行方正,而被立为典型的正面人物。
但实际上,看看这个群体走出来的代表性人物,就不难发现:贤良方正,才是察举制真正能为汉家提供官员的关键渠道。
——秦二世三年(前207年),广野君郦食其举贤不避亲,举同母弟:郦商为将;
这个郦商,便是后来的汉开国元勋、初代曲周侯,也就是当代曲周侯郦寄的父亲。
——汉元年,相国酂侯萧何,举原楚执戟郎中韩信为大将;
这个韩信,正是后来助汉灭楚,名垂青史的淮阴侯、兵仙。
还有太宗皇帝元年,济南大儒伏生,举太常掌故晁错为《尚书》博士;
之后数年,中郎将袁盎,举骑郎张释之为谒者……
以上这些受举荐的人,最终的官方身份,都是‘举贤良方正’。
从这些代表性人物的知名度,以及他们后来的人生历程,其实就不难看出:能被察举制举为贤良方正的人,质量那都没说的。
不说是国士之才,也起码是能臣干吏,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几句有关自己的记载的人物。
但遗憾的是,和征辟制‘征’来,或者说是请来的国宝级人物一样,察举制所贡献出的贤良方正,几乎也都是同一级别的超稀缺资源。
甚至即便是这些人,之所以能顺利得到举荐,也都无不是运气爆棚,又或是有某些特殊的关系。
——郦食其举荐弟弟郦商,那是亲兄弟的感情!
且无论举荐与否,人哥儿俩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,根本就不在乎是否会彼此拖累;
萧何举荐韩信,那更是在萧何自信眼光不会出错、韩信不会出问题,且即便出问题,自己也不至于被连累太惨的前提下,才最终成行。
之后的晁错、张释之,那就更明显了。
晁错被伏生保举,那是以《尚书》能传承下去作为条件,同晁错进行的交易。
袁盎保举张释之,就更是袁盎的交际花属性泛滥,见谁都想拉一把,和谁都想做个朋友……
从以上种种——从察举制在近六十年时间里,只贡献了不到四十个官员、征辟制更是只贡献了个位数,就不难看出如今汉室的官员选拔制度,效力其实是低到了相当吓人的程度的。
以至于有一段时间,太宗皇帝甚至向地方郡县官员,下达过‘察举’指标!
类似于:多少多少石以上,就必须每年举荐多少多少官员,否则,当地审计成绩降一等——‘最’降为‘乙’,乙降为‘殿’,殿直接下狱……
这显然是不行的。
刘荣很清楚:一个国家的官僚群体,必须保证每年百分之四以上的新鲜血液输入率——即每二十五年一批人的迭代频率,才能勉强维持流动性。
这还是在后世。
在封建时代,即便难度更大、人才更稀缺,也至少要做到每年,吸收百分之二以上的新鲜血液才行。
每年百分之二,五十年才能完成迭代的速率,已经很低很低了。
再低,那就是像如今汉室一般——只要不造反,那就是要么升,要么在任上老死了……